题目
【资料题】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。平时上课的时候,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。因为我书读得多,想象力也不错,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。可一考试,老师就看不上我了。她常常教训我,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,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。遇到什么“默写自已喜欢的成语、段落、古诗,选做一个作文题”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,就要写简单的,自己有把握的,才不会出错。有几篇课文,老师还規定我们統一背哪段,都是字少的,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,不会失分。有一次默写成语吧,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,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,但多了一些错别字,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.5分,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,结果只考了84.5分。别小看这0.5分,多了它,我的等级就是优了。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,说这又不是上课,要逞什么能,冒什么险,还说我不听话,不懂考试的技巧,考这个分数是 对我的惩罚!我真的想不通,只默书上默烂的成语,有什么意思?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,我心里真委屈 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
【资料题】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。平时上课的时候,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。因为我书读得多,想象力也不错,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。可一考试,老师就看不上我了。她常常教训我,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,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。遇到什么“默写自已喜欢的成语、段落、古诗,选做一个作文题”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,就要写简单的,自己有把握的,才不会出错。有几篇课文,老师还規定我们統一背哪段,都是字少的,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,不会失分。有一次默写成语吧,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,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,但多了一些错别字,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.5分,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,结果只考了84.5分。别小看这0.5分,多了它,我的等级就是优了。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,说这又不是上课,要逞什么能,冒什么险,还说我不听话,不懂考试的技巧,考这个分数是 对我的惩罚!我真的想不通,只默书上默烂的成语,有什么意思?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,我心里真委屈 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
题目解答
答案
第一空: 参考答案 该老师的评价方式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,主要表现在: 1.在评价重心上,只注重终结性评价(关注结果),忽视了形成性评价(过程评价)该老师在看到我”只考了84.5分,未能得到优秀时,把“我批评了一通。这说明她只关注结果,完全无视“我”默写课外书上的成语这一事实。 2.在评价功能上,忽视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。该老师只关注考试分数,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,未能把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手段,未能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。 3.在评价指标上,忽视了综合评价。案例中的”我”书读得多,想象力也不错,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。可一考试,老师就看不上我”了。说明该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分数,而不考虑该生分数之外的因素。 4.在评价主体上,未能重视多元化。该老师在评价学生时,未能听听学生本人的意见以及其他同学的意见,只把自己当成唯一的评价主体。
解析
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。需要结合案例,分析教师评价行为的不当之处。解题核心在于:
- 明确发展性评价的核心要点(关注过程、促进发展、多元主体、综合指标);
- 对比案例中教师的具体做法,指出其违背新课程理念的表现;
- 分点阐述评价重心、功能、指标、主体四个维度的错误。
1. 评价重心:终结性评价取代形成性评价
- 案例表现:教师仅关注考试分数(如“只考了84.5分”),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(如“默写课外书上的成语”)。
- 违背理念: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日常观察、过程记录等形成性评价,促进学生持续进步,而非仅以考试结果定性。
2. 评价功能:忽视发展性功能
- 案例表现:教师过分强调考试技巧(如“写简单的、有把握的答案”),将评价异化为“惩罚”工具。
- 违背理念:评价应服务于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,而非单纯排名或奖惩。
3. 评价指标:单一标准限制学生个性
- 案例表现:教师以分数为唯一标准,否定学生的阅读广度和创造力(如“书读得多,想象力也不错”)。
- 违背理念:发展性评价倡导多元指标,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,而非“唯分数论”。
4. 评价主体:缺乏多元化参与
- 案例表现:教师独断评价(如“批评了一通”),未听取学生自我反思或其他同学意见。
- 违背理念:评价应形成“教师、学生、同伴”共同参与的互动机制,而非单向评判。